最近學生放暑假,亦是一群畢業生離開校園的時節。離開台大校總區屈指一數四年過去,畢業之後慢慢體會到的,是那再熟悉不過的傅鐘,二十一聲鐘響背後的意義。
傅鐘的二十一響,不是要提醒學生小心被二一,雖然當年大一懵懂的我是這麼以為... (大誤) 這個誤解直到大三的時候喬琪和我說,傅鐘敲二十一響是因為傅斯年校長說過:「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時,剩下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從此台大的這段歷史,才開始輕輕地在我腦中迴繞。
進入碩班/社會的我,總覺得光學習的時間就不夠用,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拿別人推薦的書單,一本接一本,把圖書館/博客來的預借/訂購書單塞的滿滿滿。讓自己陷入瘋狂學習的漩渦,好似很有效率也馬上的增加了非常多的知識。但是隱約的,我似乎也培養出了一種不好的習慣,陷入一種習慣不去思考的困境。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在高中就唸了不下百遍,千古的智慧到了在工作就算體會也沒去實踐,囫圇吞棗的知識派一貫是台灣教育的產物,自己不爭氣的也成了墮落的產物。想起過去聽過的許多演講與看過的書本,許多上了年紀的分享者都提過相似的概念「花一小時的時間去閱讀,要花三小時的時間去消化」。但我都撙著自己懂得太少,只想儘快把書看完了事,好接續著一本一本的進度。
尤太人《塔木德》經說到:「許多人由於不願思考,因此便以讀書作為逃避」
我是在逃避思考嗎?還是在為思考做準備?在一開始的時候縱使我享受到新知量的衝擊,其實付出的代價是更高昂的,就算有時間也不思考,開始迷惘過去學習的價值觀與連貫性。沒一個統整的中心概念,這樣的學習只是趕流行罷了。真正的學習應該要學思並重,如果在讀書的當下不去思考內文的邏輯與感受,又如何能期待自己未來能想的透徹呢?
除了不去思考看過的書,還有一個嚴重的併發症,就是在空下來的時間會努力填塞雜事給自己以逃避思考。因為已經習慣讓自己腦袋不休息的吸收資訊,腦袋早已不熟悉空下來的時間該做什麼事情,只好逼自己做點好似學習、裝忙的事,像是排定之後要看的書、上萬惡淵藪殺時間的社群網路、閱讀資訊量爆炸的網路資訊等。許多寶貴的間就這麼流逝了,更別說靜下來好好思考。
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世界總是有人類學不完的知識在那,人類永遠會面對未知無涯的世界。假使不能清楚掌握自己學習過的知識,更遑論去解決與面對不確定的未來。知識是力量沒有錯,但無法實踐與掌握的知識只能存放在我們印象的閣樓裡,任其逐漸模糊。如果說一天要花三個小時思考,我一週思考的時間可能也還不到三小時...
開始思考吧!習知過去,才能創造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