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耐人尋味的繆思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耐人尋味的繆思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一, 9月 12, 2016

小範例改變你的大思維「醫藥搞什麼明唐」,今日上線!



嗨!大家好久不見!過去分享過的臨床試驗專員醫藥學術專員新鮮人找工作的文章等,讓許多年輕朋友認識了一點進入醫藥產業的概略,同時間也有許多年輕朋友詢問我很多工作上的建議。有別於本部落格"阿唐的謬想"分享了許多主題比較雜亂的生活隨想,我規劃了「醫藥搞什麼明唐」部落格的念頭,期望對管理在生活的應用有更專一的討論。

我從剛入社會時進了外商公司上班,一路從研發轉戰到產品行銷,後來又到中國創業。幾年間的打拼之後,總算老天給我時間駐足。想分享一下以前工作與創業時的想法,希望讓後面的人不會重蹈覆轍多走冤枉路。也許你自許期望成為個專業經理人,或是懷抱著夢想的創業家。這個部落格期望用不同的面向,除了切入工作的小技巧,也想帶給大家對工作意義的一點反思。當局者迷,我們總是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一頭栽進去,像隻無頭蒼蠅的莽撞。有時候,只需要認清自己,勤加鍛鍊思考,遇到事情的時候退一步想,很多事情都能慢慢釐清,做出較好的決定。


寫這個部落格,期望讓大家在詼諧的例子中,理解一些很平常看起來比較冰冷的管理方法。同時間讓大家可以自己在生活中實踐,慢慢改善自己的工作效能,達到自己心目中期望的樣子。也希望藉由這個平台,可以讓大家互相分享切磋,一起提升台灣年輕人的工作能力!

小範例改變你的大思維

「醫藥搞什麼明唐」關注方式

星期五, 10月 02, 2015

在中國的創業日誌 - 第二回「挫折的成年禮 - 祝我生日快樂」



「在黑暗的深井裡掙扎

望著高攀不到稀瀰的光亮

把手上僅存的麵包拋上空中

肖想引誘高空盤旋的鴿子   下來給我通往光明的慰藉

讓我偷綁繩子在他腳上   帶著細繩上天空

努力著脫離泥沼    展翅翱翔」



生日禮物,在你的心中期待的是什麼印象?


一個鋼鐵人馬克仿真模型?

一台綽號小鐵的掃地機器人?

還是Tiffany寶藍綠盒裝著的心型水滴項鍊?



32歲人生送給我最大的生日禮物,是一個刻骨銘心的失敗。


有員工在你面前稱兄道弟,卻在背後想盡辦法幹掉你,股東前抹黑你。或是當著你面跟你對幹,要其他員工一起走人,讓你做不下去...


理性與感性,以前做思考能力測驗,我是個畸形的極度感性與極度理性思維人。西方思維的邏輯思維與效率,過去是我作為專業經理人的追求。但在中國,也許很多事情沒有邏輯,但能成事,就是因為人,也是我最欠缺的容忍度。堅持自我的獨斷:全都對,沒人幹活!讓員工自己做想幹的事,繞個遠路,大家開心幹!



西方思維把事情做對,中國思維掌握人心,中西思維合璧靈活運用,才能成事。



這門課,31歲的我,當掉重修。32歲,加油!



星期六, 4月 06, 2013

生日的縮影

現在已經很習慣,在Facebook上看著朋友生日,給一句簡單的祝福。今天看著朋友26歲生日,想想當初認識他的時候才剛過他的21歲生日。有點驚恐之際,一時突然想不到自己26歲生日怎麼過的,或許今天可以好好回顧一下!

回想學生時候的生日,好似比我上班後的日子更容易想起,不如就從當兵開始吧!

24歲的生日,我在等待兵役的台北流浪生涯中渡過,和當時的女友遠距離Skype連線,對於未來,抱持的期待與不確定。

25歲的生日,國防部給我一個台灣男人都夢寐以求的生日禮物:"退伍令"。拿到退伍令的當下就是去辦10年期的護照,想像要當空中飛人商務人士的遐想。

26歲的生日,上班快一年,和當時的女友仍遠距離。生活簡單沒太大變化,反倒是常跑海邊,衝浪、潛水、放空游泳,好朋友們週末一到總是開心的出遊,生活真愜意。

27歲的生日,和遠距離的女友分手了,之後也和另一個女友在一起又分手了,用力的想要過得更精彩的一年。這一年認識了好多好多新的朋友,所以也擴大舉辦來個生日趴踢,娛樂大家的同時,自己也很開心,但這是實質的開心嗎?

28歲的生日,一樣辦了個生日趴踢。習慣一個人的日子,新的工作也開始忙碌起來。但是心裡卻越來越安奈不住,想改變這個世界!和朋友舉辦了一些活動,討論了不少想法,想衝擊我們生活的環境!

29歲的生日,過的有點難過,兩個人坐在餐廳裡不發一語,也許兩個很像的人無法在一起。媽媽轉換跑道開了間麵包店,幫家人工作的感覺很開心,心裡也很踏實。我也漸漸瞭解自己喜歡的工作,如果我不是創作中,就是在推銷我的創作。


今年或許是快要離開2字頭的日子,對於同學滿30歲,或是"30歲以前一定要..."的文章,特別容易引起我的注意。每天的我,都想超越120%的成效,但是庸庸碌碌之中,是否能達到我的目標?這些目標是否真的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呢?

清明的假期,同時間也仍在工作的我,也許該停下手指與腦袋,好好思考一下。

星期日, 1月 06, 2013

洞察力與創意的來源?

當需要在意的事情越多,我們能感受到的層面就越少。

去年底給自己放了個長假,彌補一整年因為行銷工作的忙碌而沒請假,從12月21日出去玩16天到今年1月5日回台灣。開頭寫的話,看起來好像是廢話,但卻是我在放假中,體悟到的真切想法。這個想法之所以會出現,主要是因為對"時間"的感受。

還記得小時候,對時間的認知總是那麼的漫長,「好想趕快長大」「暑假怎麼還沒來?」「為什麼還不下課」... 感覺每年都慢慢的過,無憂無慮的生活,時間過好慢;好不容易長大了,工作之後卻發現,「怎麼一晃眼一年又過去了!」「什麼!?上次見面是五年前了嗎?」「才處理完雜事就下午四點了!?」... 每天都被事情追著跑,想著工作、想著資產分配、想著人生目標,時間過的好快。成人與孩童對相同單位時間的感受,有這麼大的差別。然而,回想起兒時生活的很多細節,都能歷歷在目。但是回想剛才中餐吃什麼,好像就罹患阿茲海默症一般,原來是邊吃便當邊討論客戶的問題,完全沒注意吃了什麼入口。


「前念已滅,後念未生,能所雙忘,那個了了分明的靈知心。」

放空,是我這趟旅程大部分的目的(除了在我媽店裡工作的6天外)。因為出了國,沒連上網的時間就可以把工作好好的置之腦後,不急著做什麼也不被什麼追著,思考總算有了清澈的時刻。也因為不被煩人瑣事困擾,每個當下,能夠更去感受美景、溫度、話語以及自己的聲音,就像是回到小時候無憂無慮的生活。許多創意與靈光乍現,源源不絕地湧出來,對於當下的感受清澈又深沈。讓我想起之前,嚐試入定的瞬間,對整個大海感受的細膩程度。把思緒放下,那深層的體驗,是否就是涅槃智慧?

專注於當下,享受當下,我們的洞察力與創意會奔馳的!共免之。

星期五, 9月 28, 2012

釣魚台是中國的,不是你們日本人的!

這段期間因為釣魚台的事件,整個中國對日本人的抵制可說是如火如荼。坐公車的時候,甚至可以聽到廣播說「我們把1947年日本的領土地圖調出來看,釣魚台根本沒有被畫進去,釣魚台是我們的!」附近有一家按摩店,專門做社區裡日本外派員工的生意,卻也在最近的時間,在店門口掛上了「釣魚台是中國的,不是你們日本人的!」整個是因為民族主義關係完全不想做生意了。或是,如果他不貼這個布條,也許他的店就會被砸了吧?日本人在這個時間點在中國工作,應該是超級艱困的吧!再怎樣都要擠出個「窩喜中果仁!」

有天晚上一如往常來了個陌生臉孔的客人,先是路過時在門口看到我們的台灣鳳梨酥試吃,又狐疑的看著我們的店一會,才走了進來。這位先生很深的雙眼皮跟不太標準的中文,我以為他是粵語為母語的本地人。很努力的跟他介紹我們獨門的歐式麵包,以及亞麻籽不飽和脂肪酸怎麼樣的健康,他就是很認真的看著我的臉,但似乎沒有什麼反應。站在旁邊的媽,小小聲的問了一句「你鬨吝得斯嘎?」(日文:你是日本人嗎?),這位客人才驚恐的微微轉過頭,用很不確定的低沉語氣回應「嗨…」(日文:應該不用翻)。這時候,我可以感受到這位客人內心的不安與不知是否該承認自己是日本人的心情,但媽隨即用放空很久的日文開始跟這位客人解釋,然後我就開始腦袋放空了。

看著媽跟日本客人有說有笑,最後這位先生買了一個亞麻籽核桃歐式麵包,結帳的時候還說「中國是中國,台灣是台灣。」媽也開心的說「台灣跟日本是好朋友。」期待這位日本客人把店裡好吃麵包的消息,讓更多日本人知道,這裡有家友善又好吃的避風港!




日本客人要離開店門的時候,有一位中國客人走進店裡。用兇惡的眼神看著那位日本人和說日文的媽,腦中頓時浮現附近居民要來砸店的畫面,恐怖喔~ 在中國做生意,”國家”的標籤真的很危險,法式麵包:不行;日式燒烤:被砸;現在就連美國…

公車上,廣播標準北京腔
「美國星巴克要入駐杭州靈隱寺,這是一種文化侵略!」

偉哉中國


(待續...)

星期四, 9月 27, 2012

在中國石龍鎮的麵包店裡保衛地盤 音樂保護罩


店裡等待客人上門的時間是吵雜的,因為玻璃門打開,對面電器城的低俗舞曲用霸道的重低音敲著你的胸膛。把門關上,外面的未開化仍不時透過玻璃縫隙滲漏進來。因此,我很堅持,我們要放自己的音樂!

剛開始幾天,我用自己的iPad放我隨身攜帶的音樂,很不巧的最近在聽Bee Gees類的老歌,爵士樂或是Bassanova等適合典雅麵包店的音樂都不在身邊。但是即使開始放了Bee Gees和Adele或Kings of Convenience的歌之後,整個麵包店就像是佈了保護罩一般,將我們保衛在一個舒服的空間裡。媽說「有音樂之後,整個店個感覺都不一樣了!」

iPad本身,在這個地方算是個很危險的隨身物品,因為他隨時有很高的機會換主人,而且我也不能把這iPad留在中國。所以我就一直跟張叔講,我們就去買個喇叭跟mp3撥放器,簡簡單單就可以把整個音響設備架起來,整個感覺就會差很多!看到這裡或許有人問,為什麼要一直講,對面不是有個電器城嗎?直接去買就好啦!沒錯,這又是個證實這是中國不是台灣的論證,我第一天就去電器城問過了,一整家電器城不賣喇叭… 這叫哪門子的電器城啊?最弔詭的是他的LED跑馬燈還有音響特惠價的廣告… 嗯… 中國真偉大。

一直到了第三天的中午,我們才有空到車站附近的電器城 (是真的電器城,就像光華商場一樣又光又滑)。裡面非常的壅擠,販售的品牌阿里不達什麼都有。中國真是物博價唬爛,非常多寫著簡體中文的中國牌,而且標籤”優惠特價”499的音響可以360成交,那你寫的499是寫好玩的嗎?雖然說中國買東西都這樣,但是”優惠特價”的標籤不是這樣用的好嗎!

買足了設備,回店裡架設起音響。聽到飽滿的聲音從音箱流出,不再是iPad乾癟的小音效,我的心裡舒坦多了。想著「總算建立起自己的保護罩了!」




小女孩聽著爵士樂手足舞蹈其實像是站著抽蓄,女孩的媽媽說「這個音樂挺好的,很有動感,連我也想跟著跳。」我緩緩的說「這就是爵士樂。」臉帶微笑。



(待續...)

星期六, 8月 25, 2012

嘗試的力量 The Power of Trying @ Connectome

前一陣子受一群熱血的學弟妹邀請,去做給生技生科相關學弟妹的分享。他們組成了一個團體叫做Connectome,想協助懵懂尋找未來的生科學生們一個平台,藉由我們出社會"稍微"久一點的學長姐來分享。Connectome除了有神經連結體的意義外,還有一個意思"Connect-to-me",期望的就是把生科領域的老壯青少可以連結在一起。果然是長江後浪,讓我對台灣的未來看到了希望!

在這次的分享,與其分享工作上的專業與模式,更重要的我覺得是對工作的態度!工作的專業可以藉由做中學很快就上手,但是我們面對工作的態度,有時是很難學習的。而且到工作三五年後,才發現自己會有特殊的習性與盲點,導致工作沒辦法做得更好。

因此,彈性思考、充份溝通、勇敢嘗試是我希望大家能夠具備的技能與心態。另外,更重要的是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為了什麼而工作!如果能夠想清楚,堅持貫徹,相信能夠努力闖出一片天的!

當天分享的文章記錄如右Connectome - 嘗試的力量
雖然是對生科學弟妹講,但我認為講的內容是不分領域的。

Connectome Facebook粉絲頁

星期六, 6月 16, 2012

如何教育我孩子的兩個原則

最近連日大雨,疏忽的我出門前忘記關窗戶。習慣了平常在公司待的晚,看著窗外的雨勢不得不憂心了起來。想起窗邊的文件與書本可能被雨水浸潤,還是早點回家關窗好了,難得的星期五晚上不在公司奮鬥。回到家,想著隔天要去嘉義做演講,今天週五晚上還是索性見個老朋友吧!


如過往一般到了idealeaks,這禮拜討論的題目,我也意外的對影片有點感覺。本週討論的影片是Amazon創辦人Jeff Bezos在Princeton University的畢業致詞,致詞的是關於選擇,結語的話如是說...


"In the end, we are our choices. Build yourself a great story."


我們的每天都做了許多的選擇,選擇做個好人、選擇加班趕報告、選擇回家關窗、選擇去見老朋友。一切的背後,都有自己判斷的標準。常會有人說自己身不由己,生活不順遂心情不佳,做了許多不開心的選擇,我看了其實也很難過。有朋友問我「阿唐,為什麼你常常心情都很好?要怎麼保持正面情緒?」我的答案總是很簡單,「每個當下都活的開心,是因為所有的選擇都是我願意的,順著自己的心去做。」


自己講得灑脫,但是一定要強調,情緒不是只有"開心"一種,喜怒哀樂都是很珍貴的體驗。如何在每個情緒的當下,細緻的體驗這份感覺,好好烙印在心裡,這才是完整的生命。別被這些情緒控制了自己的行為(好比過度情傷、憂鬱症等),這才是大家需要留意的。


但講到這,跟我今天的主題到底有什麼關係呢?其實我很信任自己的價值觀,也希望我能把這份價值觀傳承下去。因此,我之所以為我,有沒有什麼基本原則?我應該要怎麼教我的孩子?今天在討論中,無意間地我找到了我的原則,非常有趣。


我是個對自己負責的人,我也希望我的孩子要對自己負責(現在連孩子都沒有,就在想怎麼教小孩真是有點想太多 XD)。因此在這個大目標下面,有兩個做決定的原則一定要遵守:



  • 不要責怪別人
「孩子,做完決定,就是你的責任了。你可以選擇聽或不聽我的話,親朋好友網路部落客或是你的意氣用事你的聰明才智。但是除了你之外的任何人,都沒有必要為你的決定負責,你也沒有權力去責怪別人。人生是你的,今天成也好敗也罷,一切都是你的選擇你的決定,不要責怪別人給的意見不對。假使你對現實不滿,請閉上推卸責任咒罵的嘴,用行動去改變。」

  • 不要後悔

「孩子,歷史是沒有如果的。做決定的當下,就是永恆了,因此每個決定都要把他當作無悔的決定。如果你做錯決定,代表當初想的不夠透徹,這是一堂課,教導你未來怎麼面對相同的情況。但絕對沒有時間給你後悔,因為沉浸在後悔的情緒裡,並無法改變歷史。人生的盡頭,我們代表的是自己抉擇的總和,那就請精彩的上演一場戲。別在曲終人散,後悔剛才沒有上台。」


以上完瞭。謝幕!


我猜以後跟我孩子講的一定不只這些。我會是個囉唆的老爸,也一定是個機歪的老爸。因為要他自己負責,不允許大人特別疼他、吃飯會拿湯匙就要自己吃、去爬山游泳行李自己顧好,我給建議給方向,但決定請自己做。我會持續以身作則,以言傳承。加油,好嗎!


同場加映《Jeff Bezos於Princeton University的畢業致詞》

2012/6/24補充一點:上面講了做決定要自己負責。但是要開心的話,還是套句老諺語"知足常樂",常常樂於我們手邊所有的,活著就會快樂!

星期六, 9月 10, 2011

理想的一天街頭尋寶活動 - 不能不知道的5件事情!

(September 2, 2011 The China Post英文中國郵報)


生活在建築擁擠的台北裡,你是否對於水泥磚瓦柏油路感到厭倦?曾幾何時你走向森林與綠地的懷抱,享受大自然的溫暖?除了人類與寵物之外,多久沒有看到其他動物了?難道文明的結果真的要砍去這麼多的森林,殲滅了其他物種生存的權利,才達到我們想要的目的嗎?


地球很大,人很渺小,但人類所造成的環境問題不只會影響整個地球,也會造成自己的滅亡。我很喜歡的一本書《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Dr. Jared Diamond提到,許多過去的社會由於對天然資源的予取予求,造成諸多問題如糧食短缺、天然資源短缺、自然生態破壞無法復育等等,最後導致整個族群的敗亡。這些都是歷史中區域性的分析,但這些問題是否看起來有點熟悉?跟我們現下世界面對的問題實際是相同的,尤其在全球整體串連在一起,這些對環境的破壞也由區域性轉向全球性,造成的結果很可能就是整個人類族群的敗亡。


幸運地,從過去的歷史,我們也能夠從《大崩壞》一書看到紐幾內亞高地與日本等,成功發展與自然共存的永續經營方式。對於環境的保育與永續發展的議題,應該是所有發展中與已開發國家人民所需要必備的常識,以及持續關心的議題。


因此,秉持著ideaL Day要把行動擴散出去的概念,我們策劃了一個針對台北綠地的街頭尋寶活動(Scavenger Hunt)。藉由藏寶圖與競賽活動的方式,讓年輕人們去體驗台北市裡的綠地,同時讓大家知道保育的重要,把這概念擴散出去。地點選在富陽生態公園、大安森林公園、植物園、228紀念公園以及台大公館校區五個地點。其中富陽生態公園是由荒野協會協助管理,富含生物多樣性的自然公園。


活動當天富陽生態公園一起開始理想的星期天


活動的當天9月4日星期天,來了超過一百位參與者,分成小組的團體競賽。從早上11點集合到最後晚會公佈第一名的晚上七點半,所有的人八個半小時全程參與。其中在晚上的分享會,有人分享了在有機田工作的經驗以及對於環境保育的看法等,讓我非常感動。其實很多人的內心,都有著保育環境的欲望,有著選擇做對的事情的想法,只是需要互相扶持,互相鼓勵,互相串連影響這個社會,而我們ideaL Day只是提供一個平台讓大家連結在一起。


第一名的團隊


在晚會的時候,Jim和我分享一個簡短的演講。鑑於大家可能都覺得環境議題離我自好遠,我自己一個人也無法改變這個大環境。因此我們要告訴大家,有五件我們能自身做起的事,用自己小小的行動來改變環境。

  1. 投票:最簡單也最直接的,投票時投給重視環保議題的候選人。請選擇能夠評估衡量保育的重要性,權衡開發必要性的候選人。
  2. 聰明的購買:選擇有社會責任的企業,購買他們的產品,例如採用FSC永續森林驗證標章木頭的家具,讓無社會責任的企業淘汰。
  3. 朋友的影響力:假使你認知到保育的重要,請當作傳教士分享給你的家人、朋友、同事、Facebook、Blog,告訴他們保育的重要以及可以從自身做起的事。一個人也許不能改變什麼,但是串連起來的群體力量是很有力的!
  4. 社會團體:有些非政府組織(NGO)如荒野保護協會、綠黨等,著重在不同的環境議題。假使在自己時間允許下,不妨參與加入他們的志工,身體力行去做。
  5. 捐款:前面提及的社會團體等,假使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也可以固定捐款給這些單位,讓他們能夠有資金去運作,每個團體運作都是需要經費的(像我們ideaL Day大家都自掏腰包)。

最後,如果你認同生態保育的概念,不妨從上面五點開始從自身做起,影響身邊的親朋好友一起加入保育的行列。留給下一代乾淨的生活,我們會有更美好的明天!


ideaL Day團隊合影

ps. 這次的活動大家非常有效率且努力的把街頭尋寶遊戲辦起來,從網路行銷、活動設計、流程安排全部一手包辦,活動流暢且成功。每個人都是理想的朋友以及好夥伴,很令人感動的團隊!




延伸閱讀:
廖美文Kim的Blog - Girl Meets Formosa (活動結束後,部落格競賽最佳文章)
http://girlmeetsformosa.com/2011/09/06/adventures-with-ideal-day/


ideaL Day理想的一天團隊Facebook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Idealday

星期四, 7月 14, 2011

世界觀 - 思考與意識的探索

前一陣子起了清早跟朋友到海邊游泳,平靜無人的海域,踢著蛙鞋恣意前進。平靜間,腦袋的思緒開始沈澱,無端地研究起自己的意識,把每個竄起的想法、無意識維持著的想法,分層離析。把每個想法寂滅,讓腦袋維持在沒有想法的當下,忽然間身體好似失去知覺,和海與天融在一起。知覺變得敏銳,好似可以聽到遠方的聲音、好似能夠看到海平面的船隻,好奇妙的感覺。

元音老人:「前念已滅、後念未生、能所雙忘、那個了了分明的靈知心。」

想起元音老人的這段話,禪修裡面的練習,是否就是要維持這樣純淨的心呢?讓混濁一缸思緒的水,沈澱下來,看見水裡的那條魚,看見那真我。就能達到無上的智慧,與宇宙同體。

游泳間,發現腦袋可以不需要去思考任何事情,不需要去思考下一秒鐘要做何反應,生命即可維持,也能對話,也能與朋友分享。我們的思想與自我存在,真的存在嗎?或許我們本來就是這浩瀚宇宙的整體,每個個體就像是連接雲端母體的裝置,把母體的概念具體呈現在我們這群思念體上,去扮演好似真實生活的一部分。

母體包含了我們的全部,星球、人類、文明、一切的歷史與未來,當我們達到與母體同步的頻率,或說回歸母體,我們即得到無上涅槃智慧,可以為宇宙萬物,也可以維持自己,也可以成為母體裡的任何一個歷史人物,或是預見未來。

母體在成長,與其他的母體競爭著,但在零合的整體平衡下,母體會成為整體,同時母體也會歸零。萬物跟隨著母體的規律,由單一的元素成為化合物、衍生成單細胞、多細胞、複雜的生物、建立生物體的共生、社會、政治網絡,聯合、成長。只有正向團結的生物,會跟隨著母體的發展前進。我們也會逐漸找到串連與協和的方式來生存,否則就只會讓其他的群體取代我們。

協和的意思,就是"不過度"。人體細胞各司其職,協和維持生命與分工,若有細胞亂了分工成為癌細胞,的確成長快速,耗用人體資源,但伴隨著就是母體人本身的敗亡。就好像我們的環境、生態、政治對於現下社會的人們一般。若是無法走永續發展的方向,未來地球就像是整個宇宙裡凋萎的一顆星球,消逝。

晨泳裡,想到的一點對世界的看法,或許偏頗但令我開心。因為我知道人是正向的,存活在世界上,準備讓世界變得更好更完美。


ps. 嘗試把體驗到的感覺寫下,卻無法傳神,往後有更深的體悟,再說。

星期六, 4月 30, 2011

披著狼皮的羊

社會與歲月的洗煉,武裝的是披在身上的狼皮。

內心的初衷與純真的自我,仍是那溫軟的羊。


許多人問我,我有什麼改變?我常常喜歡回答:「我沒什麼變。」聽起來謙虛,或許有人覺得虛偽,但我從來不覺得我真的變了。變得也許是外在給人的感受、應對進退與社會經驗的展現。但不變得是我對人的態度、我的信念、我的使命感。只要忠於自己,做自己,沒有人能夠影響自己純真的內心。或許我是很幸福的人,沒有資格說,但是常常看到許多不開心的人,怨天尤人把自己當成受害者,而不正面的看待每件事情,用自己的力量去扭轉他,看了我也很難過。是朋友的,會努力的影響他,最終是否能走出這牢籠,還是得看自己的造化。但只要真的能認清自己做自己,就不會因為勉強去適應不喜歡的自己,過的不開心。

傅鐘的二十一響,每天三小時的靜思,是讓我們一缸思考的混水去沈澱。等想法盡數沈澱入缸底,才能見到水缸裡的那尾金魚,那金魚便是我們的信念與真我。沒有經過沉思與消化,我們就像汲汲營營不知所措的無頭蒼蠅般亂飛。反之確定自己的信念,每天每天透過實做強化自己的信念,走得會越來越踏實。

我仍然是當年十五歲在日記寫下夢想「在世界面前表演」的我、仍然是十八歲喜歡創作喜歡分享的我、是二十三歲想免除人們飢餓與疾病的我、也是二十七歲想讓愛充滿世界的我。

或許有點不切實際,過於理想化。但這就是最真的我,那披著狼皮卻保有溫軟內心的羊。

星期二, 12月 28, 2010

五年前的我造就現在的我

最近,算著專案的計畫經費,編列給大專院校補助金多少、碩班、博班各給多少錢,看到碩士班經費月薪8,000元,好懷念的數字,勾起過去唸書的回憶。

唸書的時候,一個月簡約一萬出頭的薪水,在台北租著房子一半的收入就不見了。剩下的幾千元要過一個月的生活,現在想想還真有點不可思議。每天騎著摩托車,吃著一成不變但總是最便宜的便當,省錢買大塊麵包捨不得一天吃完,和當時的女朋友到師大夜市兩個人外帶一份鐵板燒,飯總是添到一大袋才回家,分著一半的餐配著滿滿的飯,珍奶去冰半糖也同樣的一人一半。想起當時窮到沒錢準備生日禮物,去參加學名藥生體相等性試驗賺取酬勞,擠出了三千多元去買了禮物。對現在的我是那麼無所謂的數目,當時卻是那麼的困難,窮學生嘛...

現在,物質需求不高的我,想做什麼大致上也都能負荷,每個月還能固定捐錢給孤兒院,習慣一個人吃一份餐,喝一整杯的珍奶,有時和朋友吃飯喝酒就是一兩千元,對錢的感覺和過去差別好大。對生活的滿足與樂趣,其實也沒有相差多遠。一樣的很開心,一樣的很瘋狂,一樣的體驗人生,一樣的積極努力。我想,錢可以帶給人暫時的滿足,但是真正長久的開心喜樂還是自己的個性使然吧!

五年前的我離開大學,我們總是喜歡說每個人都要做自己的五年十年計畫,五年後的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一個人,會有什麼成就?試問自己,我是否還懷抱著遠大的夢想?我成為了我想成為的自己嗎?

我想是的,我走在自己許諾的路上,一路上腳步越來越踏實,朝著我的目標前進。五年前對自己的期許,早已造就現在我這樣的一個人。現在的我,又打算怎麼描繪五年後的我呢?人因為夢想而偉大,別告訴我你的夢想是想賺大錢或贏樂透,錢是不會有永久滿足的,讓我們來改變世界吧!

星期三, 6月 16, 2010

談承諾

承諾,是跟著選擇之後出現的。
也可以說他是對選擇的堅持、對自己選擇負責任、一種毅力的表現。

承諾很簡單,也很困難。簡單的是,做完選擇之後,只要達到當初預定的目標,這就是達到對自己的承諾了。困難的是,很多人做完選擇之後,忘記了自己的初衷,或是被路上的花草吸引,因而背棄了自己當初的選擇。背棄之外還給了自己許多的藉口,像是時空背景不同、更瞭解自己要的是什麼等等,破壞了自己的承諾沒有完成自己的選擇。若是最後無法達成對自己的承諾,那就是在最初的選擇的時候便不負責任的做選擇。

每當我們做出選擇,在這個選擇的背後一定有驅使自己做選擇的原因。拿工作舉例,當初為了想在這個領域鑽研,為了有精彩的經驗等等原因。如果在工作一段時間後,被環境的負面因素影響,朋友相邀開公司,或是心裡還抱著環遊世界的夢想等云云。因而在中途放棄了自己的工作,與朋友開公司去了,然後還換了領域。那這時候檢視自己當初做選擇的原因,是否達到了呢?如果沒有,我們是不是就破壞了對自己的承諾?這時候一定有非常多的藉口說服自己,這份工作不是真的我想要的、我想完成更大的夢想等。然而,到最後夜深人靜懺悔的時刻只會覺得自己一事無成。

莫忘初衷,簡單四個字,卻要常常提醒自己。

不用我多說,我們在書架上看到的人物自傳。這些影響世界的人物們都是對自己的選擇堅持,完成了承諾,才能夠如此影響著後世。縱使一路上多少狹路坎苛,他們仍能披荊斬棘地朝自己的選擇前進,堅毅自己的方向。因為他們非常清楚自己做選擇的原因,堅定的信念引領著這群人。

承諾做不到,就會失去自己對自己的信任,是自信;失去別人對自己的信任,是無信。得不到別人的尊重,自己也得不到自尊。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端看我們對承諾的強度,我們對選擇的堅持與毅力。每天我們做了這麼多的選擇,無論大小,真正承諾做到的有幾件,自己真的有認真的在檢視嗎?花點時間回顧一下吧!假使還沒完成,請努力把他完成,隔天起床會發現自己更不一樣。

星期日, 5月 09, 2010

談選擇

是不是有越多的選擇,我們就能過的更幸福、更開心?

能夠選擇是種福氣,我曾經聽朋友這麼說過。很多時候,當人生的包袱越來越多的時候,需要與現實做妥協,能夠選擇的就越來越少、越來越不自由。是不是有的選擇越多,我們就能過的更幸福呢?還是只是讓自己陷入無法抉擇的困擾與煩惱當中?

「人生中一定要面對的事就是選擇和死亡。而逃避選擇的方法就是出賣自己。」
--謝錦桂毓

選擇多會讓人痛苦,是因為自己不知道想要的是什麼。自己不瞭解,只能出賣自己的心靈,把抉擇寄託在別人身上,父母的期望、親友的期待、社會的價值觀、或是求神問卜。佛家說,佛自在心中。我們每個個體都是佛,只是因為對宇宙的認知價值觀相同,才會出現在這同一時空。別人認知你的未來,不應該造成你之所以做決定的原因,因為我們的心靈是如此的獨立、自主。

但大多數的時候,我們無法知道什麼是我們要的,因為很多時候無法事先經歷。舉例來說,走進便利商店,選擇洋芋片種類之所以簡單,是因為一包30~40元,10分鐘20分鐘就吃完,這次買了不喜歡,下次再做其他抉擇就好。買久了也會知道自己最喜歡哪種口味,因為已經經歷過太多種選擇了。換個狀況,去買台筆記型電腦吧!一台2萬到7、8萬不等,陪伴你一到兩年的時間,做起抉擇是不是困難了點?因為他無法像洋芋片一樣輕鬆決定。更何況是選擇未來的工作、未來的方向、未來的志業、或是陪伴一生的伴侶。一件比一件重要、一件比一件難以抉擇。雖然我們無法事先經歷不同的抉擇,但這時候不妨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吧!問自己,十年廿年後,自己是否會因為今天做了這個決定而後悔;或者是,假使明天我就要死亡,今天我會怎麼做決定。當面對死亡的時候,一切包袱跟困擾都會消失,只有最真的自己會浮現。請相信自己的內心會告訴你最真誠無悔的答案。

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向自己心靈的追尋,我們在不同時期都會有不同的夢想與期望。經歷過的事情越多,開始漸漸地會找到自己一生的志業,或是自己心靈的召喚。能找到是種幸福,因為有人終其一生都仍然在追尋著。如果很清楚自己要的,選擇多會是種幸福。

朋友在中國某個小城遇到個女孩,在市場幫媽媽賣水果,從小就很喜愛音樂,小提琴也拉的很好。問他想不想出國學音樂,這女孩非常地想。但是礙於現實,光要出國唸音樂的手續錢就辦不起。這女孩也沒辦法想像出國的機會,因為這是他一生遙不可及的夢想。只好逐漸放棄音樂留在家鄉賣水果。屈就於現實,不只是這女孩一個人,我們是否很多時候給了自己藉口去限制了自己的選擇?這女孩大可從中國慢慢發展、發光發熱,或許比別人慢,但是最後還是能夠找到走向自己的夢想。

年輕時候希望選擇多,老年的時候選擇少也能怡然自得。

年輕的時候,我們因為還沒經歷過這整個世界,總是希望選擇多一點;年老的時候,已經瞭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就算只有簡單的幾個選擇,也能很自在的活著。趁還能夠大膽做出勇敢決定的年紀,就努力去爭取自己所想要的抉擇吧!不要到十年廿年後,才後悔現下的決定!

星期日, 4月 11, 2010

談生死與告別式

4/10星期六高雄的豔陽天,心情卻不像天氣一樣陽光,參與了大舅媽的喪禮,心裡感觸良多。小時候都在大舅舅、舅媽家四處玩耍奔跑,曾經總是那麼優雅的大舅媽,就在兩年前被診斷出肺癌末期,進出醫院化療兩年多,不幸在四月初離開了我們。

在告別式上,傷心的不只是看著親人離去,難過的還有看著留下來的人,傷心的臉... 看著小慶哥哥哭喪的表情,大舅舅落寞的臉,我的心裡好難過。當換我上前祭拜,走到大舅媽照片面前,手要接到香的那瞬間,無法接受的我終於潰堤。眼淚不止的落下。一種難以言語,竟然要拿香才能溝通的特殊感受,或者是一種實際瞭解天人永隔的情感作祟,這一刻我才真實體悟到。

陸陸續續的許多親友、大舅媽的同學、朋友們前來告別。想像著自己再過些年歲,和自己輩份相近的親戚朋友,總有一天也會相繼離開人世。屆時大家也陸續有了家庭,有了後代的牽掛,感覺自己在時間洪流裡是這麼的渺小,如此的不可掌控。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在當下。

即時付出愛,給我們愛著的人,無悔。

媽在前些日子跟我說,哪天如果他得了癌症,無法根治只剩下要延長生命的治療時,他不想接受治療。要拿出積蓄去體驗世界和《一路玩到掛》電影一樣。但如果是身為兒子的我,怎麼可能讓老媽不接受治療呢?我想到時牽扯進複雜的情感因素與羈絆,會是個非常痛苦的決定。不過如果真能完成生前遺願,離開的時候心裡也不會有那麼多不捨吧!(不過老媽會長命百歲健健康康的我幹麼去想這問題呢?)

大舅媽的告別式,來了許許多多的人,來不及見大舅媽的最後一面。讓我覺得,生前告別式,似乎會是我將來年華老去所希望的方式。告別,不一定要天人永隔了,才去表示我曾關心過、感謝過你。那時彼此面對的,一方在臨走前無法知曉,另一方只能在心裡默默哀悼,這是多麼難過的交錯啊!

若是在未來,自認為歲數差不多了,無病無痛倒是可以自己舉辦個告別式。和生前的至親好友們告別後,就雲遊四海流浪去吧!死在異鄉也無彷,反正已經和大家告別了。假使流浪了一圈平安回來了,大不了過幾年再辦一次告別式,順便和大家分享這些年生命新的體驗。年輕時候的我說的容易,希望自己年長後還能貫徹。

然而,面對死亡的時候,自己要怎麼抉擇,今天我似乎有點答案。

星期六, 4月 10, 2010

談工作、興趣與熱情所在

工作、興趣與熱情所在,往往是大家最喜歡談論的焦點,似乎所有的書籍都要大家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你才能為它奉獻你的一生,或是像句諺語說的"Choose a job you love, and you will never have to work a day in your life."。但是仍然有這麼多的人包括我,仍然在尋找自己的熱情所在。那是因為我們都不是靠著熱情在工作、在生活。反之,我們主要依靠的是身邊人的期盼、羈絆與我們的社會價值觀。

在升學率掛帥的台灣的教育下,學校不去教導我們尋找自己的興趣,或是也不鼓勵我們順著自己的興趣去發展。從小唸到大,都是要我們硬生生地把基礎知識學好。直到升大學填科系的時候,才第一次發現對自己一無所知,不知道自己對什麼有興趣、未來想做什麼。從這一刻起,懵懂的學生開始進入大學殿堂繼續思考這些問題,思索到了大學畢業可能也還是無解。

有非常多的學生,無論成績好壞,畢業之後不清楚自己想做什麼。出了社會似乎就像不會游泳的人被丟進水池裡掙扎慌亂。游的好的,大家稱許,自己也覺得自己適合游泳。游的不好的,就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喪失自我肯定。其實這個人一開始就不應該被丟進水池,他會是個跑馬拉松冠軍。然而工業社會下的產物就是唯理工商為重,造就了一種制式的游泳池,不知不覺篩選掉了許多豐富繽紛這世界的人物。

我們可能沒辦法改變這個游泳池的規格,但是可以慢慢嘗試。

真正讓自己具有熱情的工作,應該是多嘗試,從找到自己的興趣開始。真正有興趣的事情才會有熱情,有這份熱情作為一生的志業,這樣的工作對自己的生命才會產生意義。

然而,或許你有疑問:"我喜歡玩音樂,我對音樂有熱忱與濃厚的興趣,但是玩音樂賺不到錢,難道要我窮愁潦倒苦悶硬撐嗎?"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從兩種情況來回答:其一(最好的方向),找到自己興趣給他人的價值;其二,當自己的興趣尚無法提供價值時,培養興趣。

情況一:讓自己興趣轉換成大眾的價值
如果有幸找到自己的興趣,請思考自己的興趣如何轉為能夠為別人創造價值,並且這個價值能讓他人願意用金錢與你交換。舉例來說,如果你喜歡寫程式,恭喜你,這個社會對你來說仍算是如魚得水所以別擔心!但如果你喜歡跳街舞,那教課是一種價值轉換,組舞團表演是種價值轉換,舉辦活動是種價值轉換... 可以思考如何做一個連貫性與統合性的活動將自己的興趣轉換成大眾的價值。(小銘想到你們公司送樂活,借用一下當例子囉~)

情況二:繼續培養興趣
大家都希望能用自己的興趣去賺錢,但如果自己真的未夠班不夠專業賺不到錢,抱著興趣餓死嗎?當然不!請去找個工作,養你的興趣,直到哪天你的興趣能夠為你賺錢生活。許多地下樂團都是這麼熬過來的,正職是樂團主唱,副業是科技公司工程師等等(當然副業佔掉一週工時50小時)。直到哪天樂團人脈、水準、運氣都到火侯,再一躍浮上檯面。

總結這篇文章不是鼓勵各位用自己的興趣過活,而是要找到我們願意花一輩子去努力的熱情所在。如果這只是個調劑身心的興趣,到是不需要無限上綱把他當生命的唯一。其實最糟糕的莫過於不瞭解自己的熱情所在。倘若如此不幸如我,請繼續思考這個問題,不斷挑戰自己的內心吧!

星期一, 4月 05, 2010

你相信什麼?哈佛法律系課堂後的發想

先前在讀書會討論一個哈佛法律系課堂上的議題,想瞭解做什麼事情是符合道德正義正確的事。讀書會裡,大家討論了許許多多道德與正義。我卻在討論中發現了我們普遍的思考模式,我們如何斷定一件事情的對錯,或是如何下一個自己滿意的決定。或許只是個小小的發現,但是對於想追尋自我的自己,倒是個很開心的瞭解。希望能夠更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首先發現的是,在討論的時候,大家習慣都會喜歡用邏輯或者結果論來去論述自己的觀點。藉此想表明自己的清晰思考程度,並且也是資本主義社會下的產物。然而,我們在做出這些看似邏輯思維的決定時,其實最先影響自己的還是情感層面。情感層面所代表的是自己所相信的世界,抑或者是自己的信念,可能你是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抑或是你相信同志人權、相信演化論、相信共產主義一般。這些信念會先構築我們對事件的認知,對於道德或者對錯的評判的時候,我們會遵循我們所相信的世界、相信的邏輯去對事件做分析判斷,再以偽裝邏輯思維的角度去評判事件。其實在我們看似清晰思考邏輯思維的前提,已經對事物做了情感的分類。對於自己所決斷出來的答案堅定度,就和自己對自己信仰的堅定度相同。因此就算是同樣的事件讓不同的人分析,仍然會有爭執,到最後往往都成為信仰的問題。

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但是為什麼最後還是會有大家所認為的對與錯呢?這個就要從個體與群體去解釋了。簡單說一件事情的對錯有內在因素(信仰)外在因素(環境因素)。內在因素就如同前面所述,當你所相信的世界是如何,而你在做事情時依據你所信仰的世界前進,你會感到舒適,並且認為這是對的事。但是自己認為對的事,放到社會的層次的時候不一定會有一致的結果。對錯沒有絕對。當大家與你有相似的信仰並且認同你所做的事情,你在大多數人的社會中做的就是大家認可對的事。反之當大多數人無法認同你的認同,或許世人都會斥責你,認為你大惡。但這時候就是看自己對自己信仰的堅定程度,是要隨波逐流,抑或擇善固執。這裡的善,指的也是讓自己最自在的事。好似布魯諾(Bruno)所相信哥白尼(Kopernik)的天體運行說,從內在信仰告訴他這才是他該相信的事。縱使與教會(外在因素)起嚴重衝突,當眾火焚,卻也不願改變信仰。你能說他做了錯誤的決定嗎?16世紀當時或許是社會認定的錯誤,但在21世紀的現今卻是普遍的正確。

非常沒有邏輯的探討了一些信仰與決定,其實只是希望自己不要忘了:"自己該去相信什麼。"以及,"相信的事情只要信仰堅定,不要受外在因素左右。"

老大不小了,該為自己的人生站出立場。

星期日, 3月 21, 2010

《謝錦》的人生心靈教練

星期五3/19的晚上,去看了場倉庫藝文中心的紀錄片。片中的主角,是個在輔大英文系裡教國文的老師,謝錦桂毓。老師在片頭就告訴了大家,人生很簡單,只有選擇與死亡。

謝錦老師的教學方法很特別,或者應該說根本是個震撼教育。在課堂裡,老師不斷地挑戰你,讓我們平常或多或少已經知道的人生觀念能夠深化、並且能夠應用在生活上。老師說著人活著就是不斷地要去做選擇,做了選擇,就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選擇的前提是要瞭解自己,做出忠於自己的抉擇,活著就需要站出自己的立場。雖然很多都是老生常談,但是你絕對看不到有這麼一堂課,無時無刻在挑戰你的選擇,逼迫你把最深沈的想法說出來。老師總是說著,他只是幫助你找尋你自己,與其說這是堂國文課,不如說是場心靈的引導教練課程。

只有找尋自己,感受到自己的召喚,才能做出自己無悔的決定。

老師與人的應對與談吐,好犀利好真切,似乎能夠把人看穿一般。會後座談還提到一個讓自己感受良多的話:當自己想自圓其說的時候,代表自己已經把自己武裝了起來,箝制了自己的心靈。

這場人生心靈的教練,希望有機會能夠體驗。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倉庫藝文中心觀賞,四月底之前活動相關網址在此

星期四, 6月 11, 2009

你希望以什麼名留後世?

「本質上,妥協並沒有錯,」他跟我說:「只是我沒發現這樣做會讓我滿意,而且隨著年紀增長,我發現一件事:我想,年紀大的一項好處是,你終於知道什麼事對你是重要的。在二十六歲時,很難明白這一點。況且問題是,沒有人能替你回答這像問題,你只能靠自己找出答案。」
(引用自:Barack Obama《歐巴馬勇往直前》)

「你希望以什麼名留後世?」當然,我們沒人答的出來。因此,他笑著說:「我不期望你們現在就知道答案。但是,如果你們到了五十歲還無法回答這個問題,那你便是虛度此生。」

(引用自:Peter Drucker《每日遇見杜拉克》)

以前對政治沒有太多的好感,覺得是一群污錢佔盡特權的人士在把持著,開會吵吵鬧鬧對社會議題不針對重點避重就輕,只會作秀不會做事。然而,這個想法在最近有點小小地轉變。之前看了西恩潘主演的電影《自由大道 Milk》,片中描述美國史上首位同志議員Harvey Milk的故事,片中的主角,過了40歲,覺得自己活了那麼久,從來沒有完成一件自己滿意的事情。也不是為了要追求什麼而去做什麼,他就只是照著自己喜愛的方式過生活。直到後來感受到社會的不公平,同志身份被人歧視、另眼對待,到後來開始朝自己在意的事情奮鬥,努力成立同志社區,並且為了同志的權益去奮戰、爭取。因為生活上的不滿足,產生了讓Harvey拼了命想爭取與維護的信念,並且為了相信會有更美好的明天而堅持,最後死在槍擊事件中。政治家的熱忱,為了自己的價值觀,去為弱勢族群爭取與維護權利,讓我感受到與過去不同的政治。

什麼事讓你在意,拼了命想追求的?

我們活著,不就是為了知道什麼對自己是重要的,自己存在的理由,以及想留下什麼名給後世。我一直在追求的各種嘗試,也是為了瞭解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一頭栽進去摔的遍體鱗傷,有時後會更清楚自己對該事物的堅持以及毅力。過去常聽到的是,創業家要成功除了有熱忱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嘴巴說的很好聽,做事情就是要有毅力努力不懈地去做。但如果和自己的價值觀不符,也對該目標沒有強烈的渴望,那又何來的堅持與毅力呢?強逼自己只是讓自己難過,也虛度自己的生命吧!

子曰:「朝聞道,夕可死矣。」

若是真正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不管是40歲、50歲、60歲,什麼年紀都不嫌晚,從聞自己生命的道開始,為了這神聖不可侵犯的價值觀去生存、去奮戰,死而無憾。

你希望以什麼名留後世?

星期三, 5月 20, 2009

專業知識本身沒有任何產出!

世紀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如是說:「專業知識本身沒有任何產出,唯有與任務結合,才能發揮生產力。唯有組織才能提供知識工作者賴以發揮效能的基本延續性;也唯有組織,才能將知識工作者的專業知識化為績效。」

當初看到這句話,真是有如醍醐灌頂般開竅的感覺,終於瞭解自己為什麼會這麼忙碌了!我自己一直陷入一個惡性循環當中:
一直學有興趣的東西(知識) > 一直找可以發揮的專案或計畫(組織) > 一直學有興趣的東西... (停不下來的無限循環)

但是我有興趣的東西太多,導致我一直生出自己該完成的專案,所以我的生活變得很忙碌。待在組織裡面,就想把所學應用上來;如果沒待在組織裡面(或組織裡發展有限),就會自己生計畫自己弄或跟朋友弄。然而"組織"這件事情起了頭,伴隨而來的就是"羈絆",可能是朋友的羈絆、自我要求的羈絆、別人的期望。一旦開始,就很難從中收尾(或是自己不願讓他收尾)。同時間有許多的"羈絆"疊加在自己頭上,忙碌到每天準時睡覺的基本需求都慢慢被剝奪... 一切所有的罪因就是追求興趣成就感,爭取對自己的認同、爭取別人對自己的認同。我這個貪心的傢伙到底還有多少東西想學想做的?
(才剛打完這句話腦中就有四五項... 囧rz...)

最後來個總結,杜拉克這句話真是說到我心坎裡。然生有涯而學無涯,三思而後行,行則貫徹始終。